热门城市
”德国制造“为什么这么牛,隐形冠军背后奥秘
企帮帮 10095 2016-09-22
从厨房刀具到高级轿车,精致生活与德国制造早已无形中画上了等号。
然而,与如今德国制造,工匠精神的形象不同,”德国制造“在一百多年前,还是技术落后,工艺粗糙,价格低廉的代名词。为了谋求更高的利润,德国的商人还常常为自己的货品贴上”英国制造“的标签,以次充好。
1876年5月,在美国费城第六届世界博览会上,德国机械工程学家,”机构动力学之父“ Franz Reuleaus 也不得不承认德国产品的质量粗陋,并批评德国工业界当时的生产原则----价格低廉和假冒伪劣。
勒洛的话似乎在德国人中起到了”知耻而后勇“的效果。自那以后,德国产品的质量开始渐渐提升,到了19世纪末期,”德国制造“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从”便宜和劣质“慢慢蜕变成”更便宜与更好“。”德国制造“ 完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逆袭。
构建这个”德国制造“的形象,纵然有声明远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巨头,然而这个国家经济中的中流砥柱则是被称为Mittelstand的中小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
“隐形冠军”一词来源于西蒙教授几十年前的一项研究。当时,德国首次登上世界第一出口国的宝座,大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西门子,宝马等大公司,而西蒙发现,德国出口崛起背后的真正推手是那些聚光灯之外的中小企业,经过深入研究,西蒙渐渐揭开了“隐形冠军”们的面纱。
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内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具备上述特征的企业被Hermann Simon 西蒙教授称之为“隐形冠军”。西蒙在2010年出版的《21世纪的隐形冠军》一书中写道:
如果说德国中小企业身上有许多值得发现和学习的企业成功特质,那么这些特质在隐形冠军的身上则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和聚集。
德国的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身上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质?这些特质有给德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益处?
家族精神
家族企业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从数量来看也占支配地位。在德国,家族企业一般指由家族中的一名或多名成员所有并参与管理的企业。
在我们的观念中,家族企业很难被当作褒义词,通常令人联想起“目光短浅”,“裙带关系”, "富不过二代“等等更贬义的描述。但在德国,情况却恰恰相反,家族企业被很多人认为是德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成功的核心要素。
Klais是一家世界知名的管风琴制造商,坐落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南部,创立于1883年,这是一家家族企业,如今已经到第四代了。
在一百二三十年里,Klais公司制造,安装和修缮过的管风琴超过1900台,小到名不见经传的社区礼拜堂,大到闻名遐迩的科隆大教堂。
2004年,Klais公司赢得了北京国家大剧院管风琴的建造合同,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台亚洲最大管风琴的制造和安装。Klais希望他们的作品不仅能符合客户的需求,更能超越客户的需求。
注重长期规划被认为是德国家族企业带来的第一个好处。很多家族企业家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让其后代接管公司的规划。当家族中强烈的传承观念融入公司的经营理念中,企业便不再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事业,而成为一份需要代代相传的家族珍宝。
家族企业带来的第二个好处是,决策与执行高度统一。不少企业可能制定了长期规划,但执行起来却常常面临委托/代理的道德风险问题,即职业经理人为了自己的“钱途”而牺牲企业的“前途”。家族企业很大程度可以避免这样的鸿沟。“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把企业的长期规划贯彻下去。
家族企业带来的第三个好处,就是企业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来自于企业营造出的一种“家庭氛围”。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曾说:“好的管理者首先问自己:这对公司有什么好处。而且他们总是说 '我们' 而不是 '我'。” 在德国的家族企业,这种思维似乎变得相当自然 -- 对于那些所有者和管理者而言,“公司”就是“我”,而“我”就是“我们”。这种思维不但被Klais这样的百年家族企业所坚守,也为一些年轻的家族企业所秉承。
专注力
德国公司能够在从可可粉加工机,模切压痕机,到提花经编机和口红填充机等稀奇古怪的机械市场中都称霸全球,在每一种机器的市场中,单独一个德国公司就能控制70%或更多的全球市场。
德国前任驻华大使施明贤曾这样总结德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德国制造首先是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重视特殊的,专业化强的产品,而不鼓励大规模制造;其次,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德国制造除了少数大企业外,大量的却是中小企业,他们灵活,对市场反应灵敏,专业化强度高,更容易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
CFT的前身是一家叫作Hoelter的除尘通风设备公司,业务范围不但涉及地下矿井和隧道,也包含地上的炼焦厂,发电厂和垃圾焚烧厂,由于公司经营不善,选择挂牌出售,当时的公司副总裁博特决定买下矿井除尘部门,成立了自己的企业CFT。CFT成立之初营业额不到200万欧元,现在这个数字增长了20倍。博特说,自己当初之所以选择只买下矿井除尘部门,是因为这是他最熟悉的领域,他希望能一门心思做好这一块。
德国中小企业的专注精神不仅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更在于找到之后能够沉下来,将产品做到最好。博特对于自己公司的除尘设备非常骄傲, CFT 的湿式除尘机除尘效率为95%,而干式除尘机的效率高达99.997%,且体积更为小巧。博特说这样的技术领先归功于自己和团队五十多年经验和钻研。
停不下的研发与创新
从2003年至今,德国人在欧洲共获得了超过13万项专利。德国中小企业拥有极强的创新与研发能力,他们中54%为市场带来过产品或者工艺流程上的创新。那些隐形冠军们有85%视自己为行业内“技术领导者”,他们平均会将产品销售收入的5.9%用于研发,有很多企业甚至超过了10%。
德国企业在研发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开展广泛合作,供应商,大学和研究机构,客户甚至竞争对手都可以是创新的合作伙伴。
在德国的产学研体系中,基础性研究通常在大学进行,应用层面的研究主要在像佛劳恩霍夫协会这样的研究机构中展开。这类研究机构更受企业的青睐,因为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时间观念与企业更为接近。
对EOS来说,除了同大学与研究机构合作之外,为了给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更好的订制化服务,与客户精心共同研发也是一件平常之事。
有时,EOS不得不和竞争对手展开合作。从EOS在3D Systems手中夺去宝马这位大主顾开始,双方就陷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专利战。直到2003年,双方才达成和解协议,解决专利上的纠纷。EOS还联合其他研究机构,成立3D打印行业聚合带,让该行业的制造商,投资者,研究人员聚合在一起,共同推动行业发展。也为企业的实习生,在校的大学生以及在职的技术人员提供进一步学习的机会。EOS通过打造信息交换平台,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将整个行业带到一个新的高度。
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
在德国企业眼中,质量管理远非只是挑出不合格产品或者提供质量维修,而是彻头彻尾地融入整个产品的开发流程中。
在他们的管理概念中,质量控制和质量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只是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筛选,后者则是设计和建立一个能够稳定生产高质量产品的系统。
质量管理还意味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能够保持相同水准的品质,这就需要企业在每个生产场所都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
德国被称为“标准化的世界冠军”,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是根据德标制定;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所制定的相当一部分标准同时也是欧盟和国际标准,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这样的高标准带来的自然是德国产品的高质量。
高素质的员工是质量管理的首要因素。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为企业们提供了合格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一流的教育水平和双元制的教育体制,确保了劳动力的高标准。双元制是德国极具特色的教育体制,学生在中学毕业后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参加实践。这样的学生又叫学徒,他们中85%以上进入中小企业,是德国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
人本主义
德国企业将员工当作公司宝贵的财富。西蒙教授对于隐形冠军的一项调查发现,近八成受访企业将员工的忠诚度视为自身的“内在力量”之一。
对德国的家族企业来说,员工常常被看成家人,有时候甚至爷孙几代人都先后在同一工厂工作。在企业主眼中,保护员工和保证企业延续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使命,而解雇员工或出售公司则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德国企业每年自愿回馈社会的金额高达112亿欧元,他们中44.4%愿意拿出销售额的千分之三投入到儿童,文化等各类社会公益项目中,展现出相当强的社会责任感。
环保领先者
德国在“二战”后的重建中,因过度追求经济发展,曾一度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1994年,德国对《基本法》做出修改,把保护自然作为对后代负责的精神,现在,德国不但拥有世界上最完备和最详细的环保法律,也是全球环保领域的领先者。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德国企业在节能环保上狠下功夫,并将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法宝”之一。
Ribeka的CEO贝格尔正在积极跟进将在上海建立的“中德清洁水创新中心”项目,他认为地下水处理在中国还没有引起普遍的关注,因此他和他的团队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甚至提供比德国更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德国能成为世界出口大国,构建“德国制造”的形象,真正的功臣就是德国的中小企业。远大的目标,专注力以及全球化是隐形冠军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除此之外,孕育隐形冠军也与德国的历史,政府的规划,法律政策等等息息相关,这些都是我们目前值得学习的。